【新華社】

穿過成片的苗木林地,跨上石拱橋,映入眼簾的徽派山村整潔秀美、綿延數百米,和遠處的肖黃山、青龍河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遊人沿著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走入每戶農家,探尋徽文化的古老傳說。還可以悠然自得地劃著皮筏,繞村而過,感受一葉輕舟的美妙,沉醉於無處不在的林木香。雕梁畫棟的古祠堂裏人們虔誠地祈福,徽式農家宅院裏遊客可以品嘗絕對綠色的高山蔬果。這就是皖南黃山腳下甘棠鎮莊裏村,無處不在的原生態元素讓人流連忘返。

當地政府在這個村莊投入6000多萬元,展開「村莊整治、美化家園」行動,村民們拆除破舊豬欄、廁所,清理溝渠、池塘,粉刷老舊墻體,新建入戶村路。

短短兩年時間,這個670多人的村莊不僅家家戶戶通水泥路、通廁所、通網絡,生產居住環境徹底改變,而且農戶們利用「鄉土味」的田園風光發展起「原生態經濟」。一個省級貧困村如今變成富裕村,人均年收入1.2萬元。

53歲的老農劉日紅正忙著收拾出自家的三間臥室,參與村裏和北京一家公司合作的度假養生遊開發。劉日紅和女兒學習著打開網絡,「我得懂一點酒店管理知識,村民們自願提供出來的房間將實行統一管理、規範化打掃,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劉日紅說。

下個月,這個皖南山村就要接待一個200人的度假養生團。「一個房間每晚收費70-90元,這又是一筆好收入啊!」劉日紅盤算著。

事實上,在美化鄉村的過程中,莊裏村已發展起苗木合作社,苗木社員劉日紅每天工作收入70元。參與度假遊開發前,老劉一家四口年收入就超過了7萬元。

海拔700米的高山上,莊裏村烏羊村民組受益於另一種「原生態經濟」——萬畝竹海和高山蔬菜。58歲的老農張永貴眼下正在為新竹施肥、除草、松土,再有兩個月就要進入一年的砍伐季節,擁有50多畝竹林的老張家一年至少收穫二十萬斤毛竹。

「村莊整治前,由於不通公路,毛竹砍伐運輸全靠肩挑手抬,100斤毛竹運輸成本就要10元。如今交通條件改善了,成本降到4元。我這20萬斤毛竹一年就可以多收入1萬多元。」張永貴細心地算著賬。

張永貴還和幾戶村民一起組建了蔬菜合作社,發展城裏熱銷的高山蔬菜。3畝蔬菜地年純收入近萬元。「高山病蟲少、不用大棚,又與平原存在季節差,我們的蔬菜供不應求。」老農說。

老張在黃山區縣城為兒子買了一套百餘平米的商品房。「過去真沒想到守著山村這個『老窩』也能發家致富。」他說。

安徽省近年來在尊重村莊現狀格局的基礎上,堅持整治與保護並重,不拆優秀的傳統文化建築、不破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風貌,充分利用已有建築、設施和自然人文環境,統籌考慮村域及居民點範圍鄰近的山、水、林、田、路等生產生活要素,完善和改造村莊基礎設施,改善村莊公共環境。

規劃引導下,安徽省出現了一批「遠看有形象,近看有亮點」的秀美村莊。許多農戶都和莊裏村民一樣,開始從美麗鄉村的「原生態經濟」中受益。

在安慶市潛山縣,水吼鎮聯合各村莊整治點,成立了旅遊協會,選擇廚藝好的農戶新辦農家餐館,吸引遊客;天柱山鎮白水灣將村莊整治點和附近瀑布景點結合,發展村莊旅遊;黃鋪鎮黃鋪村將村莊整治點和水庫相結合,發展垂釣、養殖業;油壩鄉崔倉村將村莊整治點和大棚蔬菜種植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

安徽省社會學家範和生指出,尊重農村文化、尊重農民原有宅院的村莊整治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此發展出的原生態經濟成為中國農民致富新途徑。

【2012-06-12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月牙兒 的頭像
    月牙兒

    正妹天地 - 月牙兒的故鄉

    月牙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