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在中國南方的紅水河流域,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以「世界銅鼓之鄉」而聞名。然而,受現代文化衝擊,銅鼓習俗在年輕一代心中漸漸弱化。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最早的銅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目前,全世界現存傳世銅鼓2400多面,河池就保存了1400多面。

河池市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村民韋真禮是「壯族銅鼓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父親是廣西著名的民間銅鼓收藏家韋萬義,至今共收藏民間傳世銅鼓40面,號稱「銅鼓王」。如今韋真禮擔起了傳承銅鼓文化的重任,多次帶領東蘭壯族銅鼓隊到北京、上海、南寧等地參加活動。

在韋真禮家,記者看到三面赭石色的銅鼓平躺在地上,銅鼓上堆放著幾個空紙箱,像是很久沒有挪動了。說起銅鼓文化的傳承,韋真禮說:「現在村裏會敲鼓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了,年輕人出去打工,只能從娃娃抓起,教小朋友打鼓了。」

如今跟著韋真禮學鼓的孩子有14個,年齡在7-10歲之間。暑假裏,韋真禮的家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敲敲打打,銅鼓聲震耳欲聾。

「以前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扛著祖傳的銅鼓爬上山頭敲,幾天幾夜,鼓聲不停。現在有電視、網絡、手機,祖輩們留下的傳統文化已經不能吸引年輕人了,會打銅鼓的人很少,能熟練掌握技巧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韋真禮說。

銅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面臨著商業利益的侵蝕。河池市文物管理站退休老站長梁富林告訴記者,幾年前,不少外地客商冒充銅鼓收藏家,高價收購銅鼓,那時候流失的銅鼓,再也沒有了下落。「許多人的銅鼓情結遠不如他們的長輩,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銅鼓也就失去了精神內涵,淪為『值錢貨』。」

梁富林說。梁富林說,在「大煉鋼鐵」的年代,大量的銅鼓遭到損毀。民間傳世銅鼓經過長時間使用,破損也十分嚴重。2000年,河池市文物站進行銅鼓抽樣調查,所調查的87面銅鼓中,完好無損的僅22面;嚴重破殘、已經完全不能使用的有9面。

目前,在河池市,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銅鼓文化的重要性。去年12月,河池市文化廣場上演了500面千年傳世銅鼓齊奏的壯觀場景,並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一面銅鼓就是一個故事,是一個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舉辦這一活動是為了使壯族銅鼓習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使更多年輕人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河池市群眾藝術館戲劇曲藝部主任李鋼說。

為了控制銅鼓流失,2007年,河池市實施「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保護工程,給每一面傳世銅鼓配上了「戶口本」,記錄鼓所在地、特徵等。這幾年,私下交易傳世銅鼓的情況變得很少了。

河池市一些銅鼓藝術傳人也試圖復原失傳百餘年的古代鑄鼓工藝。梁富林介紹,20多年來他與幾位銅鼓藝術傳人無數次嘗試用不同的合金配方鑄鼓,「但在銅鼓的品質、音色方面,始終達不到傳世銅鼓的效果。」

即使傳世銅鼓無法複製,但是在河池,大大小小的銅鼓製造廠卻相繼建立,銅鼓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日漸完善。銅鼓的大規模生產,對銅鼓走向世界邁出了一大步,然而,梁富林又有了新的擔憂。

「現在的新制銅鼓,多用於商業演出,以及工藝擺設,商業色彩過重。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銅鼓的精神內涵漸漸消失。銅鼓破損了,可以補,可以再造;文化丟失了,如何補?」梁富林說。

【2012-10-16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月牙兒 的頭像
    月牙兒

    正妹天地 - 月牙兒的故鄉

    月牙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